第103章:孙权的如意算盘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第103章:孙权的如意算盘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大汉床子弩的诞生,这让尚书令李严,开始重视刘禅这个年轻的天子,因为刘禅震惊到了他。 其实被震惊到的人,除了李严,还有大汉丞相诸葛亮。 “此物真是陛下所做?” 大汉丞相诸葛亮,仔细看了好几遍诸葛乔带来的大汉床子弩,有些不可思议的问诸葛乔。 这东西,真的是陛下所做? “是的父亲;”诸葛乔肯定的说道:“这确实是陛下亲自设计制造而成,陛下还画有图纸让儿一并承于父亲。” 说着,诸葛乔从怀里掏出一张图纸。 这图纸画得相对粗糙,并不像专业人士所画,至少在诸葛亮眼里这画得确实一般。 只不过,虽然画工粗糙,但是各部件却十分清晰,旁边还有各部件的说明,字迹是刘禅的笔迹。 “父亲何不亲自一试?” 诸葛乔随口说道,这大汉床子弩已经在成都,测试过好几次,他也看过其威力。 “也好!”诸葛亮点头道。 正所谓好与不好,也只有亲自测试过才知道。 长安—— 城东校场。 十几名侍卫,将诸葛乔带来的大汉床子弩,摆好固定。 诸葛亮气定神闲,不过却认真的看着每一步操作。 长安东校场,以前就是曹魏的一个练兵场。 现在诸葛亮来到长安,他依然选择在这里训练兵马。 这校场面积不小,东西长约两千步,南北宽约八百步。 “准备!” 只听那诸葛乔一声令下,四名侍卫分列床子弩尾部两侧,他们同时转动绞手架。 吱嘎,吱嘎。 手指粗细的弓弦,缓缓就被拉开。 而这时,诸葛亮却将被三张硬弓吸引。 这三张弓,并非都是向一个方向排列,前面两张弓向前,后面一张弓则是朝着相反的方向。 这三张弓的弓臂均有手腕粗细,如果仅靠人力硬拉,是很难将其拉动,不过现在依靠后侧的绞手架,四个侍卫就能将其拉开。 高明—— 当然,诸葛亮一生也设计过不少的物件,很多原理他是一看就能明白,三张硬弓的排列方式,让他暗自称赞。 弓弦彻底拉开,扣在尾部的活动木塞之上。 早已伺候多时的一名侍卫,非常娴熟的将一柄长枪,安放与床弩之上,然后他便拿起一柄铁锤。 诸葛乔四下观看一番,特别是正前方并无人员之后。 “放!” 随着诸葛乔一声爆喝,那持锤侍卫当即挥起铁锤,啪的一声就砸向了床弩的一个木塞。 咻—— 长枪瞬间脱弦飞出。 数息之后,只听见一声闷哼,在场众人顿时一脸的惊奇。 这也太恐怖了好吗? 诸葛亮轻摇的羽扇,顿时停滞。 紧接着,一个士兵快步向前跑去。 “射程——六百三十步。” 跑远的士兵,原地高声喊道。 那支长枪,此刻就躺在他的身旁,因为今天测试诸葛乔并未设置箭靶,而是凭空浪射,只是想让他的父亲诸葛亮,看看这大汉床子弩的真正射程。 一向沉稳的诸葛亮,这一刻也难以掩盖心中的喜悦。 “父亲!” 诸葛乔看着有些发愣的诸葛亮,行了一礼说道:“陛下曾言,此弩最高射程可达八百步,这架床弩是第一次制作,尚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若是稍加改进,其射程定会更高。” 诸葛亮闻言并未回答,而是走到床弩的跟前,逐一查看每一个部件,越是往后看,周围人都能在他的脸上,看到发自内心的那种喜悦。 他自然是真的很高兴。 即便他已经发现,这床弩还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这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料。 “乔儿!” 看完床弩,诸葛亮严肃的对诸葛乔说道:“为父便将这监制床弩的事情,交于汝来负责。” “真的?” 诸葛乔闻言大喜,从小到大,父亲什么大事也不让自己参与,动不动就说汝还年轻,得多学习。 有时候都让诸葛乔很困惑,难道真的就是因为我是养子吗? 可是现在—— “多谢父亲!” 诸葛乔当即行礼道:“孩儿定不辱命。” 虽说床弩研制的工作,诸葛亮是交给了诸葛乔,不过随后的生产制作过程,诸葛亮却会时常过问参与。 时光如逝,转眼就到了公元229年三月份。 三月五日一早。 长安—— “丞相!” 参军杨仪有些紧张从外面进来:“司马懿来了。” 诸葛亮闻言并未惊慌,只是缓缓放下手中竹简,随口问道:“来了多少军马?” “回丞相,”杨仪道:“司马懿亲率主力,约八万人,已达上庸。” “嗯~”诸葛亮闻言微微点头。 曹魏进犯关中,这是迟早的事情,早在去年下半年,司马懿就不断的在调兵遣将,所以此番司马懿领兵进驻上庸,并没有让诸葛亮有所惊奇。 “丞相,迁都之事...”杨仪低声问道:“可否暂缓?” “不可!”诸葛亮当即摆手说道:“年初大肆宣扬迁都,如今大队人马已抵汉中,此时若是暂缓,必让司马懿警觉。” “可是——”杨仪似有疑虑,诸葛亮却笑着说道:“威公可亲往汉中,已迎陛下。” “这...”杨仪欲言又止,诸葛亮接着提醒道:“迁都之事,需在月内完成,威公可速行。” 杨仪彻底懵了。 魏军眼看大军压境,而且夷陵的陆逊最近动作也很频繁,经过大半年的调兵遣将,此时夷陵城中,已经聚集东吴主力不下十万人。 年前丞相也曾派使者入吴,询问东吴调兵夷陵意欲何为,只不过吴主孙权却顾左右而言他。 “是你家丞相多心了,我军进驻夷陵,并非是针对你们大汉,而是我军意欲北伐上庸,牵制魏军主力,你家丞相正好趁此机会,好好稳定关中局势,进而攻占凉州。” 这话,估计孙权自己都不会相信。 他会有这么好心,为了给大汉争取时间,从而出兵牵制曹魏? 诸葛亮自然不会相信的。 东吴攻打上庸? 闹呢? 这么多年东吴北伐多次,但是他们主要的进攻方向,要么是合肥,要么是江夏。 去年东吴已经占据江夏全郡,此时却说要兵伐上庸? 你就不怕撤走江夏驻军,曹魏趁机反夺江夏? 曹魏不断调兵遣将,东吴却从江夏抽调主力。 如此不寻常的操作,傻子也能看出其中必有猫腻,恐怕那曹魏志不在江夏,东吴更不可能真的要去攻打上庸,他们或许已经形成了某种默契,或者说某种交易。 关中之战之前,汉吴弱而曹魏强。 汉吴若想生存,只有联合对付曹魏。 经过去年的关中之战,现在大汉不在是三国中,最弱势的一方。 曹魏忌惮大汉做大,东吴岂会同意大汉变强? 因此不用去想,曹魏调兵意在重夺关中,汉魏重启关中之战已经不可避免,这个时候作为第三方的东吴,自然会选择攻打对自己最有利的对手。 是助汉伐魏,还是助魏伐汉。 若是伐魏,无外乎继续起兵攻打合肥,或者出兵江夏进兵宛洛。 但是孙权很清楚,东吴现在的实力,根本无法撼动曹魏。 相比较伐魏,倒不如伐汉实在。 因为诸葛亮好不容易打下关中,必然会竭尽全力固守关中,汉魏会在关中展开一场空前的大战。 论实力,曹魏军力在汉军之上,诸葛亮想要守住关中,必然会不断抽调全国兵力进入关中,去抵挡曹魏。 这就是机会。 东吴趁汉魏在关中激战,一举抢占大汉的益州,如果最终曹魏灭了大汉,那东吴却也可以与曹魏划江而治。 这是孙权的如意算盘。 当然,他更希望诸葛亮能在关中顶住曹魏,依然保持三足鼎立的局面,只是经此一战,大汉占据雍凉二州继续保持对曹魏的牵制,而东吴则新添益州这块富庶之地。 如果真是如此,此战过后,东吴的实力将得到极大的增强,而汉魏的实力均会被削弱。 孙权的盘算,诸葛亮自然也看得清楚。 要不然陆逊驻军江夏已经半年,却并未率先向蜀中进兵,曹魏的司马懿在宛城也调兵频繁,可是也没有进兵的打算。 今年年初,大汉丞相诸葛亮突然宣布,克日迁都长安。 二月初,大汉迁都开始。 三月初,司马懿进兵上庸,陆逊随后便兵抵秭归。 杨仪原本以为大战即将爆发,迁都事宜应当立即停止,全力准备迎接即将爆发的战争,可是丞相却没有停止迁都的意思。 ...... ......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