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兵临城下(中)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明略第260章 兵临城下(中)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手机请访问 m.duxs8.com); 兵部急报:大同、延绥、宣府、山西等七镇进京增援兵马:初战不利,皆有折损。 后军都督府急报:鞑靼继续驻守京畿重地,大有进攻之势。 五城兵马司急报:数日内,鞑靼接连掠杀吏民,京城危也,百姓危也。 数日之后,朝廷接到多个衙门来报,其消息无疑都是:不好的消息。 各地来京的援军有五万之余,却大多胆怯惧战。 同时,因战事匆忙,后续粮草供给不足。惧战情绪蔓延,士气自然更为低落,战斗力又再次打了折扣。 除此之外,关于此次战事,还有一种说法:鞑靼之所以大举进犯,其主要原因:是朝廷不同意其称臣纳贡。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来诸多人非议:鞑靼主动愿称臣纳贡,无非希望增加和扩大与大明的货物交易,这似乎并无不妥。 至少无须兵临城下、兵戎相见。 不过这种想法可谓后知后觉:当初鞑靼曾派使来求,但朝中大多人因担忧当年‘土木之变’重演,若与鞑靼来往频繁,多家渗透,势必会难以控制。 最后,称臣纳贡的请求被朝廷拒绝,并将来使杀掉,这才有了俺答率兵南下的惊天之举。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发生如此变故,朝中依旧无法统一意见。 正如之前所说,大多人的心思根本就不在战事之上。 严嵩是什么想法?徐阶是什么想法? 甚至于:朱厚熜是怎么想的? 这些人的想法,才是其他文武大臣的想法。 若论起帝王之术,朱厚熜不亚于历史上大多说皇帝。 自继位以来,朱厚熜的确做了不少颇有建树的大事,尽管后来上朝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朝中之人、朝中之事皆在他的掌控之中,从未真正的远离那权力的巅峰。 无论严嵩、徐阶,还是兵部尚书、后军都督府的都督,甚至于平虏大将军仇鸾。 在朱厚熜的眼里:都是他的臣子。 既然是臣子,他们的话自然可听、可信。 但同时,亦不可全听,更不可全信。 “启禀万岁,林千户回京,请求面圣”,门外一声通禀,打断了朱厚熜的思绪。 传话之人名叫-------黄锦。 这位黄锦可了不得,早在朱厚熜为藩王时,他便侍奉在左右,朱厚熜成为嘉靖帝时,他掌管司礼监,又提督东厂,权势极大。 此人,便是那种为数不多,深得朱厚熜信任,又能侍奉左右,更能与其说上话的人。 “嗯……”,片刻后,黄锦听到的,只有一个短暂的回应。 “遵旨”,黄锦立刻道,之后他缓缓退出。 不用说,宗武面圣之事,朱厚熜准了。 “黄公公,万岁今日可好?”,门外的林宗武见黄锦走了过来,急忙上前问道。 “眼下,京城发生这样的事儿,能好吗?”,略略一顿,黄锦还是补充了一句:“万岁想了解真正的战况,才秘密派你等前去打探军情,实话实说”。 明白…… 相比于兵部、都督府、五城兵马司,甚至于户部等衙门,仲逸所在的翰林院,似乎并未因为鞑靼的兵临城下,而改变多少。 在这里的大多人看来:无论战与不战,战胜战败,皆与他们干系不大。 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调兵遣将、布防迎敌都是兵部、都督府、甚至各卫所等衙门的差事。粮草供给之类的差事,那也是户部该忙活的,甚至于调任人员,也自有吏部的人。 对于翰林院而言,无非就是等着随时侍诏、随时侍书、侍读而已。 说白了,其实也就是个代笔的。 此事不同于以往,大战之事,半点建议也轮不到这帮‘文人’身上。 作为史官,翰林院的修撰、编修、检讨等,倒曾私下议论过眼下之事。 但战事还未结束,自然,还不到动笔记录的时候。 一杯茶、一张嘴、一支笔,几乎还是这样的生活…… 翰林院中,最高品佚的掌院学士,也才是正五品衔,仲逸身为正七品,独处一屋办差的待遇,也不算为过。 独立的房屋,也就就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闲来无事之时,他可在屋中翻翻书册、打发时日。 若遇大事,他自可关门沉思,几乎不理外界所扰。 此刻,仲逸正稳稳坐于屋中,程默已向他换过几次茶水,但大多都是原封未动,凉了再换,换了再上。 鞑靼来犯之事发生后,仲逸的心思早就飘到了城外。 表面来看,各级文武正忙于备战御敌:或阵前较量,或后方粮草,但传到京城的消息大多是:不好的消息。如此一来,人心惶惶是最起码的。 “定是那个环节出了差错,鞑靼深入内地,兵力有限、粮草有限,前后皆有大明将士,朝廷为何迟迟不能退敌?”。 仲逸轻轻将桌上的茶水倒进壶中,而后又将壶中之水,分到几个小杯之中。 “无论前方将士、亦或朝中后方支援,甚至于统兵的仇鸾,军中的士气,那怕对鞑靼内部的情形不甚了解。总之,定有疏忽之处……”。 在凌云山之时,师父凌云子曾说过:一城一池之利、一时一段之功,不能算作真正的谋略。解万民之危、为社稷久远,才是真正的谋者所为。 如今,鞑靼兵临京城之下,朝中人人自危,四方百姓更是翘首以盼,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 仲逸心中盘算着:“如今,这盘棋局太大,而要真正破局,首先要找的便是:棋盘中的‘帅’”。 相比朱厚熜这个全局之‘帅’,严嵩顶多算是个‘車’。 只因品佚太低而无法面见‘帅’,而这只‘車’又在四处蹦跶。 仲逸心中暗暗道:“要面圣,只能先动严嵩这只‘車’了”。 …… “朝中有奸臣,奸臣误国,奸臣误国啊,大明危也”。 “奸臣误国,大明危也……”。 良久之后,仲逸房中传出一阵叫喊之声。 起初,翰林院的同僚并未在意,只是不少人凑到他的房前,细细听着。 “仲翰林,我的仲大人,小的求求你了,不要喊了,不要喊了,若是让别人听到……”。 门外的程默首先大惊失色,缓过神后,这才急忙上前制止。 但是,一切都晚了。 如此出言不逊,莫说内阁六部,就是朱厚熜那里,也会很快得到消息。 …… 而此刻面圣的,正是千户------林宗武。 “黄公公,出大事了……”。 门外,一名内宫监太监神色匆匆的向黄锦禀道。 “什么大事?慌里慌张的,成何体统?没看万岁正在里边说事吗?”,黄锦一脸不悦的望着眼前这个毛手毛脚的内宫太监。 “翰林院的一个七品编修,公然大喊:朝中有奸臣、奸臣误国、大明危也……”,看到黄锦阴沉的脸色,内宫太监这才定定神,而后怯怯禀道。 “就这事?眼下鞑靼兵临城下,御敌才是大事,大言不惭者随时可处置。万岁说了:此刻,任何人都不见”。 黄锦向屋内望望,自言自语道:“再等等,大事要紧,大事要紧啊……”。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明略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略》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略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略》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