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八四章 青州不会再战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晋末多少事第一六八四章 青州不会再战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琅琊王氏的这般举动,这是之前杜英和桓温都没有算到的,也是整个青州战场最大的变数。 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这件事,所以这让杜英措手不及之余,也颇为被动,同时还很无奈。 因为历史上的琅琊王氏最终归于寂寂无名,可是现在的琅琊王氏却异军突起、借尸还魂,大略真的能够在青州站住脚,这一切的变故显然和杜英这只蝴蝶也有密切的干系。 若不是杜英在北边把胡人驱赶的差不多,桓温的北伐也从一开始的政治投机变成了真真切切的追求成功,恐怕现在桓温和世家们还挤在建康府争权夺利,哪里又有琅琊王氏能够再起的空间和机会? 蛋糕就那么大,大家都分不完,琅琊王氏一旦消沉了就上不了桌了。 然而现在整个北方都有无限的机遇,反而变成了蛋糕大到大家吃不下去,所以琅琊王氏趁虚而入,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面对这么一只突然支棱起来的拦路虎,杜英也只能认命。 谁让自己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变数呢? 谢道韫这个时候反倒是对杜英方才提出的“桓温和琅琊王氏之间关系难以确定”的观点表示了反驳,她沉声说道: “慕容虔的背后有琅琊王氏不假,但慕容虔本身还是被会稽王力排众议任用的,因此会稽王为其所招募的兵马之中多多少少都掺杂了很多效忠于会稽王的人。 对于会稽王来说,这是有可能在司马氏被赶下皇位之前最后一次真正掌握一支军队的机会,不可能放过,所以琅琊王氏有可能控制的还是慕容虔所掌控地盘上的民政以及后勤,而军队本身还在会稽王的控制,不,至少是影响之下。 已经有人开始想方设法拉拢我们埋在慕容虔军中的探子,并且一直把‘尊王攘夷’、‘忠于君上’这些话挂在嘴边,很有可能就是会稽王的麾下,他们也已经察觉到了琅琊王氏又或者同样有可能在渗入这支军队的大司马府所带来的威胁,所以着急想要拉拢这些懵懂的中间派,确保整支军队仍然能够遵令而行。 只不过遵从的,是会稽王的命令,而不是慕容虔的命令。” 杜英挑了挑眉,青州混乱,是众所周知的,只是没想到在慕容虔这一支军队的内部,竟然也已经混乱成了这般模样,简直就是青州的缩小版。 既然这样的话······杜英缓缓说道: “恐怕大司马并不会和慕容虔正面冲突,青州······恐不会再战。” 周抚和张玄之等人也都想到了这一点,登时个个神情都严肃起来。 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时候,一个内部相互拉拢、争权夺利的势力是最容易内讧和崩溃的。 很显然现在的慕容虔势力就存在这个特征,一个为各方所操纵,而实际上还有着自己想法的主将,一支为各方疯狂安插棋子,有可能各个都是内奸的军队,还有完全可能落入江左世家和本地世家掌控,也随之难免会诱发皇家所属官吏、世家官吏以及本地世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样的势力,能够勉勉强强维持到现在,大概还是因为其在青州战场上隔断东西的作用实在是太显著了,所以之前背后影响和操纵的各方都在做出忍让退步以维持其存在。 可是现在青州已定,自然也就不会再有什么妥协。 面对一个随时都可能崩溃的势力,桓温又何必要撕破脸皮进攻,一下子同时得罪琅琊王氏、鲜卑余孽以及皇室呢? 只要在其中扶持一派、拉拢一派、挑拨一派,让其内部相互攻讦、自行崩溃就可以了。 桓温只需要在琅琊看着、等着,他是距离最近的,自然最容易有所收获。 既然桓温很可能任由琅琊王氏在青州自由发展,那么总是要给其,也给这些内斗的各方腾出来空间,于是这意味着桓温之后的关注重点很有可能要从青州转移到······ 一道道目光落在了杜英的身上。 毫无疑问,杜英才是桓温最具有威胁的敌人。 之前双方都在刻意的避免冲突,毕竟这两个庞然大物的相撞只会给别人带来机会。 但是现在当周围的群雄都已经无力威胁到杜英和桓温的时候,当双方相接的地盘越来越大以至于已经有太多的利益对撞的时候,那么一场真正的全面对抗不可避免。 甚至在这双方本来就微妙和紧张的关系中,先动手的其实都不是桓温。 杜英南下巴蜀,又打下了宁州,将这两片名义上属于朝廷、实际上或是为桓温所影响,或是干脆直接为桓温所控的土地收入囊中,已经在吹响了两股势力轰然对撞的前奏。 之前的桓温为青州所牵制,一时半会儿还腾不出手来。 现在他能够从青州脱身而出,其大军所向,一定是关中都督府! 不解决杜英,这天下,就终究不可能是他的。 当春风吹过这片久经战火的土地之时,新的大战,已经带着阴霾降临。 显然谢道韫此次专门南下成都前来找杜英,其最终的目的就在于此。 一场全面的战争即将展开,杜英就算是人不在长安,也得先拿出来一个大致的策略,否则都督府上下属实无从做出这般生死攸关的决定。 一想到之后要和大司马府展开全面的战争,即使是之前心中就已经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张玄之还是难免忧心忡忡: “青州的战事结束的太快,我军如今分散在天下各处,就像是一个拳头伸了出去,但是张开,恐很难发挥合力。 不知道是不是还能再拖上一拖,或许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无论是新兵的训练和整肃,还是兵刃的生产,都能够完成得更好。” 兵马太过分散,一直以来都是关中王师的弱点。 如今杜英人在蜀中,而都督府的指挥中枢还在长安,主要发展建设的力量则在河洛,而半数以上的主力则在河北和江淮方向上,以邺城和睢阳为中心。 由此可见,抛却已经等于孤悬敌后的京口不谈,关中如今的兵马也分为三部分,从蜀中到河洛再到河北,各自都有大约六七万到十万上下的兵力,谁也不比谁少多少,基本等于一分为三。 相比之下,大司马府的军队显然更集中一些。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晋末多少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晋末多少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晋末多少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晋末多少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