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4【宇宙大战】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梦回大明春634【宇宙大战】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在朱星的解释下,三位印度青年,终于明白郑王是个什么东西。 一位皇室出身的地方大领主! 而且,这个大领主,还主动放弃领地,只为到国都这边来读书考试。 疯了吗? 三人好奇的跟过去,却见一群老师,亲自礼送郑王出门。 显然,郑王已经办完入学手续,正要离开学校回自己家。皇帝恩赐京中宅院,专门给郑王读书所用,平时住在校外并不算违反校规。 其实违规了也没人管…… 朱元璋那会儿管得很严,国子监生必须请假。若请长假回乡探亲,还设置了名额,每月只准多少个,超过数额就得慢慢排队。 至于现在,九成以上的国子监生,别说是住在学校了,他们连京城都没来过。 校长也不敢让他们全都来,因为学生数量太多,教室和宿舍会直接爆炸。 仅北京国子监,就有注册学生数万人,长期在校的仅三四百而已——可以纳粮入监,捐给朝廷100石粮食,即可成为国子监生。 学校领导把郑王送出门后,监生们连忙围过去拜见。 即将年满十五岁的郑王,认认真真朝众人作揖,彬彬有礼找不出任何可指摘之处。 “果然是贤王啊!” 目送郑王离去,监生们纷纷赞叹。 翌日,不上课,校长突然召集全体学生开会。 杨慎已经不当校长了,回到翰林院潜心研究甲骨文,如今的国子监祭酒是欧阳德。此人是王阳明的早期追随者之一,考上进士后又研究过物理学,由南京国子监教务主任,转升北京国子监校长。 欧阳德历任南北两京国子监官员,早就看不惯国子监的散漫学风,王渊提出改革正合他的心意。 见学生来得差不多了,欧阳德宣布道:“遵陛下、内阁及礼部令,今日宣布国子监改革之策——” “举监生(举人监生)、荫监生(蒙荫入监),平时可不用入监读书,但每过三年必须到国子监报备。逾期不来报备者,开除监生学籍,因丁忧延误者例外。” “岁贡生(地方推荐的秀才监生),必须在半年之内,来到国子监登记报备。逾期不至者,取消监生学籍。岁贡生,平时必须在国子监读书,无故逃课三次以上者开除。” “取消选贡生(岁贡的例行恩科),取消例监生(捐钱捐粮入监),取消俊秀生(好字、好文章入监),今后不再选贡、纳捐。已有的选贡生,必须入监读书,半年不至者取消学籍。例监生与俊秀生,爱来不来,来了就必须守规矩读书。” “夷生。土司子弟入学者,必须来国子监读书,逾期不至者开除,并严厉惩戒其父。属国官派入学者,每年学费五十块,住宿费二十块,饮食自费。属国民间入学者,每年学费一百块,住宿费五十块,饮食自费。” “恢复太祖旧制,不可无故旷课,归乡探亲者必须请假。” 诸生凛然,一些高兴,一些懊恼。 眼前这三百多人,骨子里还是很上进的,否则就不会老实待在学校了,毕竟还有几万名学生不来北京呢。 可是校风散漫,上进者也渐渐懈怠,平时都潇洒习惯了,一时之间不想被管束。 欧阳德又说:“今后国子监选官,三年一考。愿意为官地方者,可报名参加考试,名列前茅者方得外放。国子监选官考试,必须用台阁体,试卷必须糊名。” 此言一出,诸生哗然,随即欢呼雀跃。 国子监的学生,是可以做官的,大部分被外放地方当老师,少部分留用京城当末流杂官,甚至是当不入流的杂官。 以前想要分配官职,要么有关系,要么送银子,今后只能用考试成绩说话。 在校学生们,不管如何贪玩,总比不到学校上课的更努力。如果仅凭成绩就能做官,他们的希望更大啊,简直就是喜从天降。 欧阳德继续说:“每年岁考,前三名奖励10块钱,第四至十名奖励5块钱,此后十名奖励1块钱。此为奖学金。” 学生们更加高兴,想要奖学金就必须参加考试,不来学校的肯定没法考试,只能出现在他们这三百多人当中。 欧阳德又说:“国子监教学科目,亦有改正。四书五经,依旧为主科,《说苑》、律令、武射、御制大诰依旧为副科。废除《九章》,废除回回文字。增加《数学》为副科。岁考不合格者,饮食自费,国子监不再免费提供膳食。” 这是跟学生有关的改革,跟老师有关的改革没有对外公布。 国子监有祭酒一人,相当于校长;有司业一人,相当于教务主任;有监丞一人,相当于学生处主任;还有掌馔一人,专门给师生提供饮食。 其余有品级的官员,都是授课老师,有博士、助教、学正、学录。 博士主要传授五经,相当于研究生导师。其他助教什么的,都只是专业课老师。 改革之后,视学生的岁考成绩,三年评一次绩效,学录、学正、助教依次往上升,最高可以升为博士。 博士也三年评一次绩效,带出的进士学生越多,就越有机会被外放。绩效第一的博士,必定外放知县;绩效第二、第三的博士,只能去地方当杂官,有可能还不如留在国子监教书。 这个规定一出,礼经博士和春秋博士顿时叫苦,因为治这两经的学生最少。 诗经博士则乐得找不着北,因为每年的进士榜,诗经士子的数量最多,他几乎铁定被外放去当知县。 国子监的五经博士,仅为从八品而已,一下子外放正七品知县,简直就是祖坟在冒青烟。 欧阳德笑嘻嘻说道:“从今往后,国子监设三名诗经博士,两名尚书博士,两名易经博士,一名春秋博士,一名礼记博士。” 那位诗经博士瞬间傻眼,诗经进士确实多,却要被一分为三啊! 当天就有两个治诗经的助教,被升级为诗经博士,尚书和易经也各提拔一人。 他们带的学生,先按本经区分,再抽签随机细分。 分配完学生以后,九个博士立即考试,挑选各自手下的优等生。从此无微不至的关怀,恨不得将本事倾囊相授,因为这关乎到自己的前途。 若今年一个都考不上,那才叫尴尬呢,也别谈什么绩效了。 别看明代的监生进士很多,但大部分都不来学校读书。因为老师太烂,老师是举人,学生也是举人,指不定该谁教谁学问,还不如自己另行寻找良师。 …… 国子监的学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好转。 三位印度青年,也渐渐融入学校,就是功课有些糟糕,还得从蒙学开始学起。 可是,国子监没有蒙师…… 如果把蒙学比作小学,那么国子监只有初中、高中和大学课程。 广业、崇志、正义三个年级,可理解为初一、初二、初三,要求是通晓四书。 诚心、修道两个年级,可理解为高一、高二,学习五经和史书。 率性这个年级,可理解为大学,通过考试累积学分,学分修满了就可以毕业,然后等着朝廷分配工作。 明代国子监确实是学分制,每月考试一次,还分文科和理科。四书五经是理科,公务文章是文科,每次考试文理优秀者得1分,理优文劣者得半分,其余没有分数。一年累计考试得八分者,就能从国子监毕业,获得分配杂官的资格。 三个印度留学生,连《三字经》都看不懂,怎么在国子监读书? 好在他们有钱,悄悄出银子,请老师或者同学,给他们私底下开小灶。 不得不说,这三人虽然出身婆罗门贵族,却比大多数国子监生更努力。他们废寝忘食读书练字,每天晚上还给自己加课,除了初一、十五放假,平时全都待在国子监认真学习。 这天,三人花钱打来饭菜,在食堂里一边吃饭一边看书。 筷子用得很艰难,干脆用勺子舀饭吃。 邻桌的朝鲜留学生,指着他们笑道:“此蛮夷也,刚来之时,竟用手指抓饭吃,可见往日也是茹毛饮血的。” “哈哈哈!” 邻桌学生哄堂大笑。 三人大怒,他们认得这个朝鲜人,因为都是广业堂(最低年级)的同班同学。 已经改了汉名的韦迪,虽然不敢惹汉人学生,却不怕这个朝鲜学生。他起身回击道:“这里是学校,只论学问,不论出身。你那么厉害,为什么还在广业堂读书?应该在率性堂(最高年级)才对。” 那朝鲜学生似是受到侮辱,辩解道:“我刚刚入学,还没来得及考试。只等下次月考,必定升入崇志堂!” 韦迪挖苦道:“等你升了再说。” 朝鲜学生瞟了一眼韦迪面前的书本,顿时开心大笑:“居然还在读《小四书》,这在我们朝鲜是蒙学读物,只有几岁大的孩童才会去读。听说你们是天竺人,想必天竺那边,平时都只念佛经,根本不知道何为圣贤书。干脆也别留在国子监了,剃了头发去做和尚更有前程。” “匡匡!” 另外两个印度青年,也齐刷刷站起来,因为他们读的是《吠陀经》,让他们当和尚无异于奇耻大辱。 印度人对阵韩国人,后世两大网络喷子齐聚,全世界网民都要为之颤抖。 正所谓,宇宙起源于韩国,韩国起源于印度! 眼见三个印度人发怒,另一个朝鲜学生也站起来,五个留学生瞬间打成一团。 汉人学生欢呼大叫,纷纷捧着碗过来看热闹,国子监食堂弥漫着愉快的气氛。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梦回大明春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梦回大明春》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梦回大明春》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