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台湾的防御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清帝国第四十五章 台湾的防御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话说是谁天天投推荐票的?我得感谢他。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就三国时期,吴国就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到台湾,随后历朝历代,中央政府都会在此设立行政区划,进行开发建设。 1874年日本假借琉球渔民被台湾土著杀害之名,西乡从道中将率军侵犯台湾,从中国手里勒索了50万两白银。 之后为了加强台湾的防务,钦差大臣沈葆桢于1875年在台湾北部修建了沪尾(今天的台北淡水)炮台和基隆炮台,在台湾南部修筑了旗后(今天的高雄)、安平等炮台,以防御外国的入侵。 1879年的年底,刘铭传奉旨率领新组建的近卫军一个团,来到台湾,全面接管了台湾一切防务大权,丁云桐赋予他最大的权限,紧急情况下,他不需要请示就可以做出一切必要的决定。 在法军于1880年12月底发起进攻前,刘铭传有了极为宝贵的一年,他用这一年的时间对整个台湾的防御计划做了全面的安排。 台湾全岛孤立悬于海上,理论上讲敌人可以从四面八方登陆,几乎无法防守。 但事实并非如此,岛的东西两侧都是悬崖峭壁、浅滩礁石,以当时的航海技术水平,很难真正登陆。称得上良港的也只有台北的基隆以及沪尾一带,或者台南的旗后、安平一带。 相对而言,台北又更容易导致外敌入侵。因为台北处于上游地带,能够掌控台湾全局;而且台北地区是平原地带,地势平坦,物质丰富,水源充足甜美;台南却是山林众多,地势崎岖,安平和旗后两港,一个险峻,一个淤泥,对登陆部队是极大考验。加上水源咸苦,痢疾横行,外来者很难适应。而且台南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开始,经过长年的建筑整修,堡垒工事众多,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而台北地区易攻难守,尤其是基隆的煤矿,更具有战略意义。 沈葆桢曾经禀报朝廷,基隆出产的煤“质坚亮且轻,能耐久烧,并少灰土,洵称好煤,成色甚佳,与外国上等洋煤相当。” 得到这个煤矿,法国的舰队便可大大减轻补给的压力。 经过这般分析,刘铭传认为,法军必定会进攻台北地区,而不会是台南。因此他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基隆和沪尾地区。 关键是基隆还是沪尾呢? 基隆港在台湾正北方,从基隆港出发坐轮船,到福建五虎门只需六个时辰。 港口后面有一个人口将近万余的城镇,往东五里,正是大名鼎鼎的八斗煤矿,设有煤局。整个基隆地区仿佛一个小盆地,前面是海,后面则是一圈连绵的高山丘陵,从港口西边的基隆岭,到南边的月眉山地区,形成一条杂乱而又浑然天成的“长城”。 而越过这条“长城”之后,往西是沪尾港,往南则是台湾的政治中心,物质补给基地和大本营,台北府。 丁云桐在电报中,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告诉刘铭传,法军将会首先进攻基隆,但是防御重点要放在沪尾。 因为台北府城是大本营和补给基地,重中之重,基隆至台北府之间有“长城”阻隔,崇山峻岭,易守难攻,所以基隆失守不会威胁到台北府。 但沪尾失守却会让法军沿淡水河而上,直捣台北府,同时也抄了基隆后路。 但是还有一个原因,丁云桐没有说。 那就是前世的中法战争中,法国人是在攻占基隆一个多月后,才意识到沪尾港的重要性。法国人没有丁云桐穿越者的预见,必然是遵循其同样的逻辑,全力攻击基隆港。 因此丁云桐强调基隆港可以丢,沪尾港必须守。虽然法国人坚持海上封锁,但保住沪尾港,一些悬挂英美旗帜的商船总还是趁隙过来,就能从大陆获得物质补给。这样法国人就像猎人抓狐狸,堵住了前门,后门却还开着。 丁云桐在来回的电报中反复强调:基隆港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是顶不住法国人的进攻的。港口既开阔,水又深,无法用堵口的办法阻挡法军舰队。因为法军的舰炮强悍,敌人军舰一进口岸,事实上港口就已经失守。 如果把兵力集结在海边,无异于白白当敌人的靶子。我们所依靠的是山势险要,敌人依靠的是火炮猛烈。“彼来攻我,我得所长。我去攻彼,彼得所长……。” 因此必须让兵力后撤,把防御重点放在基隆港后面那一圈山脉“长城”上,利用地势险要来杀伤敌军。 在前世的时候,中国人是在付出了重大的伤亡后,才总结出这些道理。 根据电报讨论的结果,刘铭传制定了自己的防御计划。 此时他手上兵力主要有三部分:首先自己带来的近卫军的一个团,这是一支朝气蓬勃,战斗力强的新式军队,名义上是练军独立团; 然后是从大陆周氏兄弟独立旅里调来的援军,由周盛波指挥的两个团,3200多人,战斗力要弱于近卫军。 最后是原先就驻防台湾,由绿营整编而成,曹志忠指挥的巡防营,仍旧是老的编制,一个营500人,一共有12营,6000余人,装备和训练水平都比较落后,但是却熟悉地理山水,适应气候水土,在骚扰和游击战中,还是能发挥作用。 按照计划,刘铭传将兵力做了如下配置: 刘朝祜率领四个巡防营驻守台南; 黄志忠率领四个巡防营驻守补给基地台北府; 邓长安则指挥剩下的四个巡防营,驻扎基隆港; 刘铭传亲自率领近卫团,驻防沪尾,手下主要军官分别是林朝栋、唐殿魁和刘盛藻,同时将李彤恩和孙开华,这两个一文一武,原先就驻守沪尾的官员,也调进了近卫团; 周盛波指挥的练军两个团,全部集结在“长城”山脉里,周盛波本人带一个团,防御月眉山地区,杨洪彪带另一个团驻守基隆岭一带; 这样,在法军进攻基隆时,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全部放在第二线,可以完整的保存力量。 在港口防御,重点也在沪尾港。 沪尾港其实是淡水河的入海口,它是台湾最重要的商业口岸,也是台湾茶叶最重要的输出中心,英国人很早以前就在这里设置了德记洋行,专门贩卖台湾的茶叶和樟脑,每年光茶叶出口就有五六百吨。 孙开华一直担任陆路提督兼沪尾守备,此人十八岁参军,打仗极为勇猛,但是长得却是一副女人模样,颇为妩媚,大家暗地里都叫他“孙美人”。 至于李彤恩,原本是担任沪尾的通商委员,对沪尾洋人的情况非常熟悉,而且很有智谋。他本来体弱多病,想要退休,但刘铭传将他留下来,作为智囊倚重使用。 在李彤恩的建议下,刘铭传采取了几项重要举措,第一项就是堵塞沪尾港,用一些帆船装填上石头,沉在沪尾港口水底。这样,吃水深的大型战舰,就无法进入港口,但是一些轻型船只仍能进入。沉船选择的戎克船,所谓戎克船就是中国独创的帆船。同时在港口设置了大量的浮动木桩。 沉船堵口,自然会影响港口的贸易来往。为此,李彤恩与英国领事反复交涉,辨明厉害,才使对方接受堵口。 第二项措施是在港口内安设了数十枚水雷,这些水雷并非锚雷,而是装满了炸药和电**,用电线遥控指挥的电发水雷,指挥所就放在港内炮台的后面。 其外壳采用生铁、熟铁、马口铁皮、铜或木材等制作。炸药为**,发火机构叫电**,主要以二铜丝装入导管内,铜丝下端连以白金丝作为电桥,将导管插入铜管,装以**、棉花药(硝化棉)等物,然后密封,用电线连接,一线一雷,也可一线数雷。所用电源则大都为湿电池,电池大都进口。 有了堵口、水雷、以及炮台的配合,法军就无法发动突袭了。 第三项措施是严格监管那些外国船只以及外国引水员(领航员),使其不被法军利用。 同时沪尾炮台也得到了整修加固,有两门280mm克虏伯重炮,五门170mm克虏伯重炮,这样的火力就相当可观了。 而基隆港虽然不是防御重点,但也对基隆炮台做了改进,主炮台有两门170mm克虏伯炮,两门180mm滑膛炮,另左右各有一个副炮台,共有六门180mm滑膛炮。但是除了那两门克虏伯炮,其余的都是旧式的滑膛火炮。所谓滑膛炮,就是炮膛里面没有螺旋膛线,早期火炮大都是滑膛炮,其射程、威力和稳定性远远不如线膛炮。 法国的装甲军舰,装甲最薄处也有150mm厚,只要距离1000米开外,这些滑膛炮炮弹,即便击中也无法穿透。 但正如刘铭传事先的规划,就不必对这些火炮进行更新了。 现在一切准备就绪,就等法国人动手了。 ;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清帝国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清帝国》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清帝国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清帝国》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