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遇熟人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352章 遇熟人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手机请访问 m.duxs8.com)( )姥姥说他:“兄弟啊,你这才多大,就说自己老了。像咱瑞祥这样有出息的孩子,可真是不多,十几岁就能帮上你了。你啊,这是有福气。” 罗新才呵呵的笑着,满足的说:“嫂子,其实上天对俺真不薄,可能觉着让俺长这样,对不住俺了,就给俺送来这五个好孩子。嫂子,俺知足啊。嘿嘿。” 瑞祥不乐意了:“爸,您也不看这是什么地方,有开始乱说话。” 罗新才笑着摸了摸头:“不说了,不说了,孩子不待听。” 最里面的货架,外面按了玻璃门,里面放着收录机和黑白电视。收录机大小款两种,电视机也是12英寸和14英寸两种。 黑白电视还好些,300——400元一台。收录机的价格那叫个高,大小都接近1000元,真不知道是如何定的价。悠悠的商城里,一台普通的收录机不到100元。 罗新才见儿子看收录机,就问他:“瑞祥,你上学用的着吗?用上咱就买个。我听他们说,这东西是学英语的?” 瑞祥看了眼上面的标价,对他说:“不用了,我回校后,说不定有装收录机的,到时候再说。” 罗新才听儿子这么说就明白了:“那就是能用上,咱先买个,你以后要是装了,再卖出去,学习可不能等。 还有,这次咱爷俩都来了,我得扛一台彩电回去,那东西好,我上次就看好了,不过带不了。走,我领你们去看彩电。” 门市的后面有个小门,直接通到院子里。里面是个一亩大的院子,不过四周都盖满了房子,中间剩下的空地,不足一百个平方米。 南面的倒坐房是个大仓库,即使是白天,里面也开着灯,十几个人在里面配货。 西面的房子里是个宽敞的车间,里面有二十多个工人。靠着院子的墙上,大玻璃窗一个挨一个,从院子里就能看清里面的情况。 罗新才告诉大家,车间主要是搭配收音机零件的。从各地采购来的配件,在这里进行分装,配成一套套的往外批发。 罗新才领着他们走向主房:“走,该有电视节目了,我领你们去看电视,这里的彩电比宾馆里的大。” 现在,电视节目还不是全天播放,每天的晚上六点才有节目,晚上十点半结束。 主房客厅的条几上,摆着台21英寸的彩电,这应该是现阶段尺寸最大的彩电了。里面正在播放少儿节目,皮影戏《孙悟空大闹天空》。 现阶段的彩电都是进口的,质量还算好,图面清晰,色彩鲜艳,环绕的立体声。坐着喝茶的几个客户,都被电视吸引住了。 门口坐着一位年近六十老者,看到罗新才就站了起来:“老弟,你回来的可够快的。这才半个多月,你就又来了,恭喜发财。” “同喜同喜,瑞祥过来,这是你大伯。” 罗新才拉着瑞祥又给那人介绍:“老哥,这是俺大儿子瑞祥,去年考上了京华大学。” 瑞祥走上前去,朝老人喊道:“大伯,您好。” “好好,这孩子就是出息,老弟啊,你是个有福的。”老者看着瑞祥夸道,一口正道的京片子,怪不得小老板罗瑞和的普通话那么好。 罗新才接着介绍姥姥:“老哥,这是俺嫂子,俺就是跟着嫂子干才富起来的。” 转过头又对姥姥说:“嫂子,这是俺新华哥,是瑞和他父亲。” 姥姥上前一步,看着老人问:“你是新华弟弟?” 老人刚才把注意力都放在罗新才父子身上,他父子俩的外观确实够吸引人的。儿子高大挺拔,老子矮小还是个罗锅,要不是模样相近,任谁也很难相信。 听了姥姥的问话,老人才转过神来。表情大变,惊喜的喊道:“艾夫人,真的是您啊。” 得,遇见熟人了。 “夫人,您咋和俺新才弟弟一块来的,艾老还好吧?”老人疑惑的问。 “好,震宇啊,这几年身体比原来还强,你们有机会见面就知道了。我不是带着全家回娘家了吗,和新才兄弟是一个地方的。”姥姥给他解释着。 接着又问他:“新华弟弟,你老家也不是这里的,咋到这里来了?” “夫人,说来话长,咱一会再说,您先坐下喝杯茶。”罗新华把他们让到客厅的沙发上。 姥姥说他:“这都什么年代了,你也别喊夫人了,以后就跟着新才喊嫂子吧。” 罗新华笑着说:“那我就沾新才老弟的光,跟着喊嫂子了。” 姥姥拉过来悠悠,给罗新华介绍:“这是婉莹和卫华的孩子,她是老二,还有个哥哥和弟弟。悠悠,叫罗爷爷。” “罗爷爷,您好。” “好,这孩子和婉莹小姐小时候真像。” 又一个说自己和妈妈一样的。看来,自己长成妈妈那样的美女,应该没问题了。 几个客户看到这种情况,都起来告辞,快到晚上七点,也该回去了。 等人都走了,罗新华才给姥姥说起他的经历。原来,他也是京都人士,几辈子的商贾之家,京都有名的大店铺,都是他们家的。 解放后公私合营,他们除了住房,把店铺都交给了国家。几辈子的积蓄,足够他们生活的。可是,六六年的动荡,却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 解放前夕,他们家族的人出国的出国,还有跟着去台海的。复杂的海外关系,连累了留下的人。家产被没收,家人被批斗,致残致死的,自尽的也有。 京都呆不下去了,他们就跟着别人来了南方,本来准备偷渡去香江的,结果搭上了几条命,也没走成。 他们家就剩下了他和小儿子、大孙女祖孙三人,无奈之下在这里落了户。正好,这里的当地人,年轻一辈都偷渡去了香江。剩下些病残老幼,村里人少地多,也不排斥外来人口,他们就这样留了下来。 自七七年以后,两岸的关系就松动了。当年偷渡的人开始回来探亲,带来了香江的各种商品,慢慢的偏僻的村庄发展成了大型的市场。引起了国家的注意,成了改革开放的试点,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经济特区。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电商穿越七零年代》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电商穿越七零年代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电商穿越七零年代》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