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当年银刀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云梦江湖行第72章当年银刀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第72章当年银刀 重庆府知府秦昌德,乃是洪武元年,大明科举第一科的进士,先是在翰林院中待了两年,后来又候补至重庆县当了三四年的县令。 洪武七年之时,因原重庆知府张恭清任上贪污,被洪武皇帝朱元璋一怒之下砍了脑袋,而当时的重庆县县令秦昌德则因官声清明,百姓送了万民伞,经胡惟庸推荐,朱元璋看中,点了他四品的重庆知府的位子,至今已有十多年。 前两年,吏部考评,认为重庆知府秦昌德政绩上中等,要提拔他去进行吏部稽勋司任职,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虽说品级依旧还是正四品,但毕竟入了中央,成了天子近臣,更何况还是在六部之首的“吏部”,与重庆知府之职不可同日而语,乃是人人羡慕的美差。 但秦昌德却道是愿意扎根于地方,当好重庆一府百姓的父母官,婉谢了吏部之职。吏部尚书、天官陈敬感叹不已,奏请朱元璋,替他争取了个“银青光禄大夫”的虚衔,品级则调了半级,从正四品提为从三品,作为四川行省之中最大的州府,重庆府的父母官,已是十分重要的地方大员,四川布政使朱守仁对他也十分倚重,可以说未来仕途不可限量。 然而,秦昌德如此谢绝去往吏部任职的原因,并非他自己所说的,希望能够为重庆百姓造福,虽然他在重庆知府的任上也确实尽心竭力做好官做清官,但真正的原因却是:因为云梦泽便在他秦昌德治下的巫山县境内,巫峡东岸的群山之中,而云梦泽所在的那个山谷,也正是他向二长老赵福贵推荐的! 秦昌德,只是他的化名,他的真名,叫冯恨元,天一盟的四长老! 当年的大汉朝皇帝陈友谅的随身近侍统领,“银刀”冯恨元! 冯恨元原名本叫冯元,家中乃湖广境内华容县内的名门望族,那华容县乃是当年三国之时关云长念旧情义释曹操曹孟德之处。 冯家家境颇丰,乃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乡间缙绅,但因前元蒙古当朝,汉人乃是下等之人,冯家也无人出来应仕。冯元自小好学,小小年纪便已被誉为神童。后冯元看那外族当道,弃文从武,拜在当地一个有名的武师之下修习武功,谁知冯元聪明过人,武功进境极快,不过三五年工夫,便已远超师父。 眼看着从师父那儿已是学无可学,天下又义军纷起抗元,冯元便投到陈友谅军中,为免连累到老家,自己改了个名字,叫冯恨元,乃取“痛恨蒙元”之意。 在陈友谅军中,二人因学过武功,奋勇杀敌,冯恨元在与两军交战的刀光剑影之中刀法日见精进,杀敌过千,搏了个“绝刀”之名,积功晋升,深得陈友谅的看重,令其与赵福贵一起,都做了自己的贴身侍卫,在身边寸步不离,专司护卫之责。后来本来也打算收冯恨元作为第五个义弟的,却不料已到了鄱阳湖大战。 自当年陈友谅鄱阳湖大战受冷箭而死,手下众人四下败逃,冯恨元便对军师徐东彬说是要化名投入朱元璋军中,伺机为陈友谅报仇。 只是毕竟朱元璋手下大将名将无数,又是携大胜之势横扫中原,化名秦昌德的冯恨元刚刚投入朱元璋的军中,怕过于显眼,一身的本事又不敢全数施展,再加上时间太短,未能迅速崭露头角,直到大明建朝,也只当了个百夫长。 冯恨元原本自小便熟读诗书,文武双全,参加了大明朝第一次科举,居然高中一甲第四名进士,进宫在朝堂中面圣。 其时大明建朝之初,能征善战的大将有无数,却十分缺少能治理地方的文官,便即令他们这些新进的进士到各地地方赴任实缺,他秦昌德便到河南当了一名七品的知县,很快便升到了六品,在重庆县当个知县,重庆县人口多,乃是上县,县令品级本就比寻常中县下县县令的品级要高出一级,后来重庆知府张恭清因贪墨被朱元璋杀了,点了他接了重庆知府的位子。重庆府乃是四川行省最大的州府,重庆知府之职自然也比寻常知府品级高出一截,于是,他冯恨元——也即是“秦昌德”——成了一名地方大员,到现在已是五年有余了。 已是大明朝一方知府的“秦昌德”本就出身于普通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才投入军中造反,抵抗蒙古鞑子,于百姓之苦实是感同身受,因此在任上尽心尽力,努力为治下百姓当好父母官,百姓称诵不已,送他万民伞,他本想着这一辈子也许就是这样了。 可在某一天,当年的师兄,同为主公陈友谅亲信侍卫的赵福贵找到了他,令他心中曾经的火焰又重重燃烧起来,立时同意加入天一盟,共谋大业,力图恢复大汉荣光。自然,作为当年的老兄弟,互相之间如此深的了解与信任,大长老也毫不犹豫地确定他担任天一盟的“四长老”的位置。 偶尔一次听赵福贵说,大长老,当年大汉军的“镇军之心”,军师徐东彬正在寻找合适的地方建天一盟的总坛,他便想起他在重庆县任上之时,曾徒步走遍周边几个县的每一个角落,以图更清晰地了解民情,便曾在巫峡东岸一处深山之中看到过一个山谷,十分适合作为天一盟的总坛,尤其是还有一条隐蔽的水道直通巫峡之中,进出十分隐秘。 后来,经大长老的认可,天一盟的总坛便设在秦昌德所推荐的山谷之中,徐东彬将其命名为“云梦泽”。而这云梦泽正是在他重庆府治下,以他重庆知府的位置,也正好可以多加照拂。 于是,被考评为优,推荐为吏部稽勋司主事的机会,被冯恨元毫不犹豫地放弃,他必须守在这重庆知府的任上,必须守着这云梦泽,这是他与当年的弟兄们未来的大业,他被压了二十年,又被重新点燃的热血! “很明显,天一盟的事已被进行察觉,居然还能知晓天一盟的总坛就在长江三峡两边的群山之中,这绝不是因为朝廷从上官雷、少林老和尚之死等事察觉的。”秦昌德在仔细思索:“也不是因为灭门案,灭门案做得虽多,但几个行省都有,偏偏我重庆府治下一例也没发生过,不可能因此想到我重庆府的头上……因此,只有一个可能,便是天一盟内出现了朝廷的暗探奸细,令朝廷知道了天一盟的一些内情,但又并不知道许多具体的事,比如云梦泽谷具体在哪便不知道,只知道大概方位而已……” “不行,我须得即刻将信息通报军师!”秦昌德想到此节,身躯一震,直起腰来,匆匆走到旁边案旁,从抽屉中取过一片小小的薄纸,取笔蘸上墨,用极为细小的字体,小心地写着,直到写满小笺,总共百十来字,方才放下笔,拿起薄纸小心地吹一吹,将墨汁吹干,将薄纸密密地卷好,又从怀中掏出一个指头般大小的竹筒,把纸卷塞入竹筒,就着桌上的蜡烛,滴上几滴蜡油封好。 “来人!”秦昌德全部准备好,回坐到太师椅上危襟正坐,开口叫道。 “老爷。”一个差役模样的青年闻声走了进来,低声应道。 秦昌德四十余岁,却是一直忙于政事,未娶夫人,对外说是因夫人战乱中早亡,夫妻情深,不愿再娶,实际上却是从未成过亲,主要还是因为秦昌德自知身份有问题,若是被朝廷察觉,难逃全家当斩,不愿意再连累好人家的姑娘,故而找借口将所有上门提亲的媒人都回绝了,却不料在官场中又意外搏了个“情深意重”的美名,对他的官声更是有利。 秦昌德将封好的竹筒交给差役:“用二号送出去。” “是,老爷。”差役接过竹筒,去到后院,小心地取过二号信鸽,将竹筒牢牢绑在信鸽的腿上,双手一举一抛,那信鸽扑腾腾地飞起,转眼消失在天际。 邛县县衙所在的临邛镇以南十余里,有一处庄院,墙高一丈有余,远远看去,墙内屋檐重重,显是一大户人家,院内的木楼虽说不上奢华,但与旁边的乡民矮屋比起来也算壮观。 那庄院门口站了两个执刀兵丁,还有数名兵丁在周围游荡巡视。大红木门紧闭,门上交叉着贴了两道封条。 这便是此次惨遭灭门之灾的地方缙绅张家的大宅。 张家的大宅中,朱文琅、上官灵等人正四下里仔细地查看,想再找出些什么线索来。 只是搜寻了几乎半日,仍是令人失望地一无所获。 毕竟这邛县县令莫多为政算是比较精干的,而自灭门案发生之后,主持查办此案的郑如宗都亲来现场勘察过不下三遍,可以说挖地三尺,能找的地方都找了,可以说连张家大宅周边三里之内都细细搜过,那块“丁柒拾玖”的铁牌,便是在张家大宅门外三十余丈之处找到的。 似这种凶杀案情,郑如宗和莫多二人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方面,朱文琅上官灵等人拍马都赶不上,他们所长的,无非是江湖武功招数罢了,而这些,察看受害尸体时便可知端的,至于案发现场,招数痕迹只会在身上,又不会遗留在地上,自然再也找不到什么新的线索了。 这样的结果令朱文琅颇为沮丧,却也无可奈何。 不远之处,郑如宗坐在一把椅子上歇着,望着这边。 现场他之前早已勘察过,再加上毕竟年过半百了,与朱文琅一道从成都骑马赶到这邛县,昨晚一到又陪着去查看尸首,身子骨确实有些吃不消,与朱文琅告了个罪,便远远地坐到一边等着朱文琅几人,随时候命。对于这个,朱文琅自然理解,本来劝郑如宗就在客栈休息,不用再跟过来了,但郑如宗非要跟来现场,朱文琅劝阻不住,也只好随他。 至于莫多,郑如宗早就通知说是无需相陪,自己在县衙办好正差即可,倒是没有跟过来。 朱文琅四下里细细搜寻未果,又与上官灵对视一眼,两人同时摇了摇头,知道对方也没找到什么线索,不禁一阵懊恼与泄气。至于唐玥和丽娜,虽然也是努力地四下查看,想帮上点忙,但朱文琅也没指望这两个小姑娘能有什么发现。 朱文琅正欲叫上上官灵结束现场查看,一起回客栈去,却听院外一阵马蹄声响由远及近传来。朱文琅不知何事,抢上几步,走出院门一看,却见三匹马从官道上飞驰过来,刚刚冲到张家大宅的大门外停下。 最先一匹马上是县令莫多,身形十分灵活地翻身下马,后边的两马之上,一位是县衙差役,另一匹马上坐着的却令朱文琅十分意外,乃是一个年轻汉子,只是身上衣服脏污不堪,补丁一堆,明显是个叫花子模样。 啥时候叫花子也能骑马了?还是和莫多这个一县县令同行而来? 只见那年轻叫花身形矫健,一个纵身便翻身下马,将马绳一扔,直冲这边而来,嘴里叫道:“丐帮成都分舵副舵主康民,求见朱少侠。” “是丐帮的朋友?”朱文琅一喜,迎了上去:“我便是朱文琅。” 他离开成都之时,找到了丐帮成都分舵留了信,告诉他们自己要来邛县,有什么消息可送到邛县来。这是他与“竹丐”于谦,“铁丐”周源约好了的,每到一个地方,都与当地丐帮建立联系,下一站去哪也尽量提早告知,以便于有什么消息,可以沿着他最近的行止尽快送到他的手中。成都丐帮来人找他,自然是有什么消息送到了成都,成都分舵的丐帮弟子直接着人送到邛县来了,只不过没料到居然是副舵主亲自来送。 事情紧急,朱文琅又有官身,因此康民到了邛县,便直奔县衙。 那县衙差役还觉得一个乞丐如何能直接拜见县太爷,便想要将其驱离,总算莫多平日里御下甚严,并不会发生欺压百姓之事,在康民坚决请求之下,最终还是见到了县令莫多。 这莫多一见事关钦差大人,哪怕怠慢?便只叫了一名差役随行,亲自骑马陪着康民来这张家大宅,以便于消息可以顺利地送到自己手中。 “康民拜见朱少侠。”朱文琅上次匆匆去一趟丐帮成都分舵时,康民跟在舵主孙越后边,也曾见了朱文琅一面,虽未说过话,但此时自然认得,立时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递了过来:“丐帮重庆分舵传过来信息,令尽速转交朱少侠。” “多谢丐帮的兄弟,多谢于帮主周帮主。”朱文琅接过书信:“康兄从成都赶过来的?累坏了吧?” “朱少侠请放心,昨日刚刚收到书信,康某便马不停蹄地赶过来了,一刻不曾耽误。”康民一脸的疲惫之色,显然是从成都一日之间赶了过来,根本没怎么休息。 “多谢康兄了,赶紧休息去吧。” “朱少侠客气了,于帮主周帮主都有严令,涉及朱少侠的消息,须得尽快送达,不得有任何延误,否则帮规处置。”康民抱拳道,他也确实累坏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喘息。 “还请莫县令多加照顾一下康兄。”朱文琅朝莫多拱拱手。 “钦差大人放心,下官省得。”莫多话不多,只是拱拱手,痛快应承下来,招呼安排康民的休息和饭食。 上官灵也凑了过来,看着朱文琅打开信封,抽出一张薄薄的信笺,也匆匆扫了一眼。 唐玥和丽娜也听到动静,从张家大宅中出来,走近这边。“文琅哥哥,怎么了?”丽娜问道。 “是梅罕师姐的消息,天一盟这边已准备动手行刺布政使朱大人,还有西平侯沐英。他们在云南,鼓动了包括臻洞、西浦、摆榜等多处土司,准备二月初联合起事,发兵攻打云南三司衙门,还要安排高手行刺沐英。”朱文琅嘴里说着,心中却是涌起一阵凉气。 他没料到这天一盟对云南,不仅仅是打算派武林高手行刺沐英,甚至还要联合当地土司,直接起兵反明,攻打一省主官的所在,完全就是一种“擒贼擒王”的打算和态势。 “啊……臻洞、西浦、摆榜,那都是咱们云南很强的土司呢。”丽娜熟悉云南,知道这三族在云南的实力,几乎占了云南半壁,若真是如此,可以说整个云南至少有一半的地盘,举起大旗反起了大明朝廷。 好大的手笔!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云梦江湖行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云梦江湖行》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云梦江湖行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云梦江湖行》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