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名正言顺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明:我才是皇太孙第二百一十六章 名正言顺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新的一天开始了,朱允熥还是按照以往那样准备上朝。

文武百官已经在奉天门外列队了,准备着开始入殿了。

一个小太监走到练子宁身边,小声说道,“大人,殿下有旨意,今日朝堂之上当弹劾礼部尚书。”

练子宁心里顿时有数了,他不算是绝对的太孙心腹,比不上夏原吉、黄观。

而郁新、杨靖、齐泰这些六部尚书,有些人觉得这算是太孙心腹,但是也有人觉得那些人都是皇帝发掘、提拔的,算不上是真正的太孙班底。

弹劾任亨泰对于不少人来说是一个压力,自然就是因为这位状元出身的礼部尚书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第一个在太孙府效力的文官大员,是六部尚书当中真正意义上被太孙提拔的。

在皇太孙地位越来越稳固的时候去弹劾太孙心腹,这简直就是在给自己添堵。

可是练子宁不在乎那些,他有着自己的一系列认知和坚持,此前没有弹劾只是因为得到了太孙的授意,要稍微的晚一点。

如果太孙一直压着这件事情,练子宁哪怕拼着太孙发怒,他也会在该弹劾的时候就去弹劾,这就是他自小坚持的真理,这也是他认为一个读书人应该坚守的正气。

现在皇太孙也明确了一些事情,练子宁自然也就显得更加有底气了。

早朝就这么开始了,首先也就是五军都督府的一些事情,奏报边关事情,奏报这一次诸王出征的事情,这是大事。

练子宁保持着安静,轮到都察院的时候他直接出班,“启奏陛下,礼部尚书任亨泰出使安南,本该宣扬国威、教化,然其买蛮人为奴婢,有负朝廷恩典、不遵礼法,还望陛下彻查!”

又有其他御史言官出班,任亨泰的一些所作所为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这些事情也没有人会想着要帮他遮掩。

这也只能说是任亨泰咎由自取,或许他以为天高皇帝远的没有人会注意到他在安南的所作所为,可是实际情况就是他做的事情朝廷已经知道了。

朱允熥也出班,说道,“启奏祖父皇帝陛下,孙臣以为任亨泰忝为礼部尚书,其所做之事实在难以启齿。位居礼部尚书,也难以服众。”

老朱看了看朱允熥,说道,“准所奏,罢任亨泰礼部尚书之职,皇太孙查办此事。如何发落等事宜,太孙草拟后报与朕。”

皇帝这样的一些安排让大家稍微有点意外,可是也不算是特别的意外,也算情理之中。

皇太孙被册立这三年多来,皇帝一直都是不遗余力的在培养,放权的速度也让人有些不可置信。

尤其是最近这一两年间,皇太孙的表现出色,以至于很多人觉得如今的太孙和当年的皇太子一样,基本上已经实际的掌控了大明的朝政。

大事小事先奏报太孙,太孙拿了主意之后再报给皇帝,这个流程很多人都无比熟悉,大多数的事务也都是按照皇太孙的旨意在办,大家也都心里有数。

表面文章还要做一做,朱允熥继续说道,“礼部乃六部之首,任亨泰免官后,当以左右侍郎暂理礼部诸事。今年各行省乡试,也不可怠慢。”

老朱接话说道,“太孙言之有理,今秋还有乡试,礼部万万不可因任亨泰之事懈怠了。”

实际权力当中吏部才是最大,但是名义上礼部是六部之首,主管科举就是礼部的职责之一,今年要乡试、明年要会试,也都是大事情啊。

尤其是在上一次会试爆发出不一样的南北榜案,詹徽等人因此丧命,明年的会试正式分为南北二榜,对礼部等衙门也是一种考验。

朱允熥也继续说道,“皇祖父,任亨泰到底是礼部尚书。孙臣以为当令三法司协理,以免有冤假错案。”

老朱自然不会反对,直接说道,“太孙考虑周全,礼部尚书到底官职特殊。若是不查清楚也难以服众,各衙门当谨遵太孙令谕查清此案。”

文武百官都非常的麻木,皇帝和太孙在一唱一和,将事情安排的非常清楚,这件事情许多人实际上也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任亨泰在安南买奴,实际上就是鸿胪寺和锦衣卫联手爆出来的。在任亨泰等人还没有回到京师的时候就爆出来这些事情,还不是皇帝和太孙的意思么!

可是这个时候也没必要在意那些细节,事情是任亨泰做的,就别怪现在有人知道这些事情了。

关于任亨泰的事情似乎就告一段落了,很多的事情大家只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就好,肯定不会有太大的疏漏。

忽然间有一个侍卫入殿,跪下说道,“启奏陛下,太子妃令人求见!”

太子妃?

很多官员都愣了一下,那位太子妃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形,很多人也都是心知肚明的。据说皇太孙大婚的时候,那位太子妃只是露了一面就被请回去了。

而现在这位太子妃派人来奉天殿,那自然也是了不得的大事情了,这可是在商议国政,借她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在这样的场合求见。

老朱则直接开口说道,“宣。”

张福生迈着小碎步快速入殿,以至于一些文武官员都不知道该是什么样的表情才好。这一位,可不就是皇太孙的跟班太监么。

什么皇太子妃派人求见啊,实际上也就是皇帝和太孙安排的。但是程序没有任何的问题,名义上还是太子妃派出来的人。

张福生直接跪下,大声说道,“启奏陛下,皇太孙妃已有喜脉,太子妃特令奴婢前来报喜!”

一瞬间文武官员们都愣住了,随即也纷纷反应过来了,大声高呼‘大明鸿福’、‘恭贺皇帝陛下’、‘恭贺皇太孙殿下’等等。

老朱脸上的喜悦之情也是溢于言表,哪怕前些天就知道了这个好消息,但是那都是心里偷着乐呢。

现在在朝堂宣布这件事情,自然也就是要昭告天下了,自然也就是可以正大光明的享受所有人的恭贺了,这确实是一桩天大的好事。

文武官员们似乎也是再一次见识到了皇帝对皇太孙的偏爱,因为一系列的夸奖和赏赐让人目不暇接。

但是这一切也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皇太孙妃有喜,这确实就是对于大明江山社稷来说的大喜事,皇帝开心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常升有些遗憾,因为徐辉祖已经出征了,要不然说什么也要恭喜一下那位魏国公。

怪不得前两天皇太孙还说了要让继祖入宫伴读之类的话,原来是太孙现在也有了子嗣,这肯定是天大的好事啊!

结束了一天的早朝,朱允熥也就准备回文华殿了。不过这一路上不少官员都凑到跟前恭贺,朱允熥也只能笑着耐心的接受了。

道衍虽然是和尚,可是也是官员,“恭贺殿下,皇重孙殿下诞生之日,国朝说不准会有些变动了。”

朱允熥看着道衍问道,“哦,那大和尚你来说说有何等变化?”

“殿下明鉴,蒙陛下信赖,朝政大事多由殿下处置。”道衍就认真而严肃的说道,“陛下也时常流露厌倦朝政、精力不济之举,想来也是为殿下帮扶。”

这也没什么好反驳的,老朱也不是现在才有这样的做法,前两年就时不时的装病,或者是在朝堂上就说些让人浮想联翩的话。

道衍继续说道,“臣以为若是殿下资质平庸,陛下必然不敢舍弃权柄。如今殿下英武卓群,陛下自然安心托付江山社稷。”

朱允熥指了指道衍,说道,“这话要是传出去了,本宫第一个拿你问罪!”

道衍也不在意,继续说道,“殿下,臣以为若是陛下再试探,殿下当不再推脱为好。”

朱允熥就收敛笑容严肃问道,“为何?”

道衍直白无比的说道,“殿下,暂且不念陛下年老。只是殿下心中自由宏图壮志,若是殿下登临大宝,诸多事务必然更为顺遂。”

朱允熥就问道,“现如今也不差,诸多事情也都是本宫处置。”

“殿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道衍认真说道,“陛下一向信赖殿下,只是诸多事情,殿下也和陛下有分歧之处。”

听到道衍这么说,朱允熥也沉默下来,他知道道衍说的这些也都是非常有道理。

别看现在很多的事情似乎是朱允熥在做主,他的一些权力看起来和皇帝根本就是没有什么区别一般。

但是那些也仅仅只是看起来而已,大明朝现在当家做主的人还是洪武皇帝,这一点根本就没有什么好质疑的。

什么东宫班底、太孙心腹,本质上还是皇帝的臣子。哪怕大臣们尽力在配合朱允熥,那更多的也只是因为有着皇帝的旨意。

所以仔细想一想的话,朱允熥也不能有什么沾沾自喜的情绪,现在的他做的还不够。

他还只是皇太孙,这就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现在的他是皇帝,那么很多的事情也就变得名正言顺起来了。

至于说老朱退位之后依然可以大权在握,这样的可能性确实有。但是考虑到他当皇帝的时候都毫无顾忌的放权,退位后再握着权力不松手,这样的可能性反而不大了。

有些事情,也真的要考虑一下了。(本章完)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我才是皇太孙》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我才是皇太孙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我才是皇太孙》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