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抓紧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明:我才是皇太孙第二百零四章 抓紧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泛舟湖上,这确实是一个看起来比较风雅的事情,也可以让人稍微放松一下心情。

对朱允熥来说自然也是如此,虽说他有些工作狂的潜质了,但是不代表只是一门心思想着工作,劳逸结合的道理他也明白。

徐妙锦心情很好,虽然被很多人有意无意的关注、小声议论着,这确实会给她一些压力,会有那么一些不自在。

但是这样的事情,实际上早就习惯了,也根本没有什么好在意的。

当初皇帝陛下忽然间指婚,很多的事情基本上也就决定了,根本就没有她选择的余地。

现在再仔细想想,这位皇太孙性格开朗、风趣幽默,更何况还有那耀眼的身份,这也是天底下最难寻的良配了。

梅顺昌登船了,领着一众表兄弟,“启奏殿下,臣奉命检查船队,并无发现侍从、护卫懈怠,各船行进也都张弛有度。”

朱允熥露出笑容,看着宁国公主说道,“大姑,我这表弟如此年轻有为,办事也妥当合适。现在要是再给他官职,总不能拦着了吧?”

宁国公主赶紧上前说道,“殿下谬赞了,顺昌所作之事实在简单。若是因此赏官,怕是有些难以服众。”

朱允熥一想也有道理,说道,“那这样吧,我大婚的时候,顺昌和九江表兄两个就跟着。”

李景隆本身就是风流倜傥、一表人才,颜值非常高。梅顺昌长的也不算差,年龄也比较合适。

这两个表兄弟成为‘伴郎’,不只是朱允熥面子上有光。最主要的还是他们的身份合适,不只是臣子,同样也是外戚。

宁国公主立刻开心的说道,“顺昌,还不快谢过殿下!”

梅顺昌立刻跪下,“臣叩谢表兄皇太孙殿下!”

“好!”朱允熥心情畅快,说道,“平常让你叫声表兄实在太难,姑父和大姑家教太严!我大婚后,你去中都留守司练兵!”

虽然在场的一些人对于一些政事不太敏感,可是也都明白中都留守司练兵的一些含义。

那就是凤阳老家了,寻常的勋贵根本没有资格去练兵。就算是外戚有些时候都没资格,更多的还是宗亲过去练兵。

朱允熥兴致不错,对梅顺昌说道,“去说一声,如今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乐业。令诸生以国泰民安作诗赋,也可些策论。”

给了宗室、勋贵一些机会,朱允熥没忘跟着船队的还有一些文人墨客,那些人现在看似是在欣赏着湖光山色,更多的还是想要一展文才。

意气风发的梅顺昌再次下船,开始去各船传令。

有着太孙表兄的关照,梅顺昌的仕途等等根本不需要怀疑。五军都督府的佥事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可是想要有实权就得好好努力。

徐钦磨磨蹭蹭的走来,说道,“姑父,我也要划船。”

“张福生!”朱允熥心情更好,立刻说道,“没听到我侄儿说了些什么,还不快去安排一下!”

徐妙锦俏脸通红,被她的侄儿背刺了。这还没有正式成婚了,这侄儿怎么就先改口了!

安庆公主就打趣说道,“允熥,趁着你开心,你这侄儿是不是给册立魏国公世子了。”

“还小了点!”朱允熥摸着徐钦的脑袋,开玩笑说道,“只是我这侄儿嘴甜,到了十岁就给他册立为世子。在场的也都是自家人,以后我那些表弟表妹在朝堂称我为殿下,那我只能应了。私下里要是不称表兄,我理都不理!”

这自然是玩笑了,因为就算是私下的场合,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表弟表妹都敢和朱允熥攀关系。

对于朱允熥来说,还是比较喜欢各种各样的一些盛事。

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他所期待的。他也期待着百花齐放,不只是大明的军事实力强势,科学文化方面也应该有着一些盛事的景象。

唐诗宋词元曲,这都是非常出名的。可是历史上的大明,也不能说文化方面不够繁盛,四大名著有了仨。王阳明的‘心即理’传播甚广,被一些人认为是明朝第一流人物。

看看现在送到手的这些诗作,朱允熥也只是随意的看了看,因为整体质量一般。

朱允熥的游湖自然也就是短短的一天时间,傍晚时分就已经回到了皇宫。

老朱看到自家孙儿挺开心的样子就问道,“怎么了?看着还是挺乐意出去游玩。”

“还行吧。”朱允熥就笑着回答说道,“虽说这一趟跟着过去的都是非富即贵,只是现在我挺乐意出宫。这两年看着应天府繁华、人越来越多,心里就开心。”

听到朱允熥提起这个,老朱更来劲,“你这算是好的,现在不说咱当年打下应天府的那时候。就是开国那几年、你出生那会儿,应天府都远不如现在。咱大明开国近三十载,咱打下应天府也有四十年了,两代人都长起来了。”

朱允熥一听也觉得有道理,“今天看着顺昌了,我那小表弟也是个伶俐的人。以前还总觉着他是个孩子,现如今看看就是风华正茂的少年郎。”

老朱哈哈大笑,指着朱允熥说道,“看着他觉得是个孩子?你虚岁也才十七,你就不是少年郎了?!你啊,就是心思太重,见着年纪差不多的都觉得是个孩子。”

朱允熥一想也觉得有道理,尤其是现在的他经常接触朝臣,五六十的比比皆是。三十多的都算是‘年轻有为’,现阶段的朱允熥被称为少年老成一点都不为过。

这是方方面面的因素,让他的一系列成长看起来也是更为成熟了。

老朱就看着朱允熥,问道,“这眼看着一年也到头了,心里头是怎么想的?”

“今年现在就等着秋粮入库,等着徐辉祖平叛回来。”朱允熥就开口说道,“三叔继续在西北筑城划分草场,其他的还能有什么事情?”

老朱不高兴,说道,“不只是这样吧,还有不少事情没给安排好?”

朱允熥就说道,“天津筑城设卫的事情已经有了章程,工匠物资在调拨。陈瑄疏浚运河,物资役夫也都是在给调配。明年肯定要出兵漠南,粮草、军械和士卒也在准备。”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老朱这才放心下来。

仔细想想看,这一年孙儿看似什么大事都没做,可是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也都安排好了。

无非就是有很多的事情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到成效而已,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这还不包括进一步的改进一些农具,在持续的研究着肥料等等问题。毕竟算起来一些肥料的改进是从去年就在研制,今年只是小范围的推广而已。

而且在这一年里,朱允熥的嫁出去了两个姐姐,还有一个姐姐马上就要出嫁。朱允炆那个哥哥也成亲了,就等着抱孩子。

老朱就开口问道,“你大婚之后就用兵,你觉得底下的臣子会不会说三道四?”

朱允熥仔细想了想说道,“肯定有人说,只是说了也不会听。都看到鞑子游哨的衣甲了,这要是不好好打一次,那些鞑子胆子必然越来越大。要我说的话,谁敢反对这事,我就给他塞进行伍,随军的也该有些文臣。”

老朱忍不住笑骂说道,“都说咱残暴,你以后必然也少不了被说桀纣之君。”

朱允熥对此也只是笑了笑没有特别在意,那些人愿意说就说好了,反正他管不住所有人的嘴。

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一点对于朱允熥来说更加重要。

想着这些,朱允熥也忍不住感慨着说道,“看着这几年还算平稳,只是大事小事也都不少。”

老朱对此倒是早就习以为常的态度,“治理江山哪有那么容易,事情一桩桩一件件的都要给做好。咱这些年也就是忙着一些事,这个弄好了,那个事情又出来了。要是出点叉子,咱还得从头再来。”

建立大明之后,老朱做的事情确实不算少。持续的消灭割据、消灭一些隐患势力,这都是他在做的事情。

除了持续的军事行动之外,让百姓休养生息的事情就不简单。再加上收回勋贵手里的兵权,废黜相权,官员的贪腐治理等等也都是要做。

有些时候也只能是先集中精力做好其中的一件,因为这些事情没有一个是简单的,也没有一件事情是那么容易就做好的。

甚至就算是到了现在,老朱觉得自己先前做的那些事情还没有完美收官,还要持续的推进下去。

对于朱允熥来说自然也是如此了,要将老朱的一些政策给持续下去,不好轻易的改弦易辙。除此之外,在新的政治格局下、新的大环境下,会有一些新的问题或者机遇等等。

这些事情也都是需要朱允熥好好努力的,想要彻底的闲下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抱怨归抱怨,可是该努力的时候必然是需要好好的努力,这一点朱允熥自然也心里有数,他肯定不会懈怠、不会偷懒。

既然朱允熥对于这些事情心里有数,老朱自然也就放心下来,他最担心的事情自然也就是他选择的储君会对政局倦怠,或者是不够仔细。

好在现在看起来,他的这个孙儿还是对于大事小事心知肚明,心里也有足够的规划,这显然也就行了。

新的一天开始之后,朱允熥自然还是像往常一样,除了上朝也就是在文华殿处理一系列的政事了,这可是不折不扣的大事。

常升屁颠屁颠的赶到文华殿,“殿下,魏国公大胜,大军随时都可班师回朝了。”

朱允熥一点都不意外,“他们若是再不回朝,我就要担心这个魏国公是不是难堪大用了。”

龙州知州赵宗寿主动求降,龙州那边的叛乱就已经失去了最大的主力了。近十万大军去打一些流寇,这要是不能速战速决也说不过去。

常升就继续说道,“魏国公也送来凯书,请求朝廷准许班师、论功行赏。”

“五军都督府先草拟意见报呈。”朱允熥就直接做出决断,“令魏国公留下一些将校在龙州筑城设卫,大军班师。”

留下一些兵马也是在此前的计划当中,既然平叛了,也就意味着消灭了当地的实力。那些权力真空自然是朝廷来接管,不可能放任自流或者是让当地的一些地头蛇坐收渔翁之利。

常升哪怕是纨绔了一点,可是对于这些事情也都是心知肚明。不管是论功行赏,或者是留下一下将士镇守,这都是平叛的常规操作。

徐辉祖这一次出兵都算是快的,蓝玉此前平叛还有一两年都没能赶回来的。倒不一定是打了一场持久战,而是打完仗之后的后续设卫、筑关等等。

军事一直都是一些战争的延续,一些大将军级别的高级将领对此也更是心里有数。

大军回师,这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很多的事情也都要安排好。

至于赏赐等等的事情更加不需要朱允熥亲力亲为了,从老朱打天下开始,虽然最初一段时间也偶有败仗。但是自从老朱打败陈友谅之后,基本上都是高奏凯歌的。

如何论功行赏等等早就有了规范,什么样的赏赐比较合适,大家也都心里清楚。

更何况徐辉祖这一次也就是带兵平叛,还只是小规模的叛乱,稍微意思一下就行。

这又不是什么灭国之战,哪怕徐辉祖的地位特殊,这时候也别指望朱允熥出城迎接。就算是派个宗室,那都是有些超标了。

不过徐辉祖的小试牛刀有了效果,这也是令不少人安心的。这位名义上的勋贵之首不是庸才,能够指挥数万大军不出差错,这本身就算是一种本事,更何况还能取胜。

就算比不上开国初期的将星如云,可是现在也算是让朝堂之后后继有人、平稳过渡,那就行了。

朱允熥心情不错,对张福生说道,“对了,一会儿让人传话,令张玉、张辅父子先回京,不要误了吉日。”

自家二姐也要出嫁了,这个事情也要抓紧。(本章完)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我才是皇太孙》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我才是皇太孙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我才是皇太孙》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