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一夜下西凉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人在大宋,无法无天第四百一十九章 一夜下西凉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翌日,狄青抵达了灵州。

此时大宋的军队几乎是毫无阻碍地占据了宋夏边境的诸多城池。

西夏境内大部分区域都是荒漠,宜居地非常少。

其中宁夏平原占据绝大多数人口,其次则是宋夏边境的城池,为后世榆林、靖边、定边、中卫等地,最后则是沿着祁连山武威张掖沿线。

而现在宋军把边境城池以及祁连山沿线都占据,宁夏平原也控制了小半,只剩下兴庆府以北和沙、瓜等州。

这就意味着西夏约五分之三的人口、重要城池都被宋军占领。

灵州城。

李继迁的龙兴之地。

当初因为不满堂兄李继捧归附宋朝的决定,他选择自立,先袭取银州,随后攻打灵州,改灵州为西平府,自此拥众一方,成就西夏祖业。

但数十年过去,大宋的军队再次占据了这里,让赵光义时期丢失的西北重新回到了大宋的怀抱。

狄青扫视着四周,灵州除了东面有一些丘陵山峦以外,其余地方一片坦途,靠近黄河沿岸,沃野千里,良田无数,期间有村庄遍布,隐约还能见到不少汉人。

西北一直都有汉人存在,从汉朝时期开始,这里就胡汉杂居,到唐朝时期,羌胡汉人遍布,胡人犁田,汉人养马,早就已经不分你我。

所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宁夏平原作为河套地区的一部分,自秦汉时期就有大量汉人在此耕耘,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真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啊。”

狄青感慨。

浩浩荡荡的宋军出现在了灵州城南的广袤大地上,引得不知道多少胡汉百姓侧目。

之后在宋军的指挥下,野利部落的人开始从城中撤出,驻扎于野外。

西夏鼎盛时期兵马十多万,但现在不管是野利部落还是嵬名部落,兵力都衰弱得只余不过万众,已经没有能力再与宋军交锋。

而这次四路宋军出动的总兵力约有八万。

本身在改革军制之后,大宋的军队就只有六十多万,其中还有二十万左右分布于全国各地,为地方禁军。

他们用于维持治安和镇压不服王化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西南地区,其中以驻扎在越朝、琼州、广南西路、广南东路、巴蜀等地的兵马最多。

然后约有二十万大军驻扎在东京汴梁,为开封军区,主要用于京师的防备力量以及用作于防止地方军头势力或者起义力量崛起。

而宋辽边境和宋夏边境这些年的兵马布置已经越来越少,不只是奉行大宋强干弱枝的国策,还在于敌人愈发衰败。

从庆历六年宋夏、宋辽战争结束,辽夏已经濒临崩溃。因此西北的兵马总数从原来的十多万人减少到大概八万,河北的二十余万减少到约十二万。

如此算上海军,大宋总计兵马数量在六十六万左右。

西北这几万边军,已经足够完成对西夏的覆灭任务了,何况葛怀敏还带了两万京城禁军过来。

“狄大帅,这些就是我们俘虏的归义军士兵。”

灵州城内,在宋军入驻之后,狄青就住进了灵州城府衙,也是当年李继迁的居所。

野利兀惟带着二十多个汉人囚犯进入厅堂。

狄青扫眼过去,就看到这些人衣衫褴褛,面有菜色,显然是被关在牢房当中,而面孔上则与中原汉人略有差别。

不过这倒也不奇怪。

归义军是唐朝晚期就存在的节度使藩镇,从第一代到如今已经整整两百年,足足更迭了十三代。

即便当初的汉人士兵是从内地迁徙过去,可在当地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免不了与胡人女子结婚诞下后代,从而改变汉人血统。

再加上当地气候环境影响,二百年下来沙、瓜州汉人与中原汉人的外貌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事情。

狄青看到他们都被绑着,皱眉道:“还不松绑?”

“松绑!”

两侧宋军随即上前帮他们解开束缚。

狄青看着众人。

众人也都上下地打量着他。

沙、瓜二州离开中原序列已经太久,对于中原汉人,他们同样十分好奇。

“你们会汉语吗?”

狄青问。

他没有说什么欢迎回家之类的话。

因为这些人也就只有血统、姓名还保持着汉化。

思想和行为可能已经与本地人没什么区别。

所以他们对大宋本来就没什么归属感。

说这种话不会换来对方的感动,只会换来对方的奇怪。

“会!”

为首的一人说道。

“嗯。”

狄青点点头:“你们对西域了解吗?”

“了解。”

那人大约四十上下,皮肤粗糙,认真说道:“我们多次来往与西域。”

“我大宋如今强盛,要收复西北,包括西域,你们也是汉人,是否愿意加入宋军?”

狄青问。

大宋要收复西域?

所有归义军士兵都露出愕然的神情。

他们被曹贤顺带着归顺西夏,被安排在了西夏军队里,自然不是对如今的大宋一无所知。

强如李元昊亦是被大宋打得多次大败,现在大宋进军西北,颇有些灭亡西夏之意。

但西域可不是西夏。

从宋国的延安府到西夏首都兴庆府或许不过短短七八百里,属于后勤勉强能够补给到的位置。

可要是想从宋国的关中到西域,光去嘉峪关就有两千多里。

而西域以东的西州回鹘所在的高昌,直线距离就有接近五千里,实际距离超过八千里,西域以西的黑汗王国更是在万里之外。

大宋哪来的自信在路途如此遥远的情况下收复西域?

恐怕沿途一路光粮草就得拖死他们吧。

不过为首的那人没有拒绝,而是沉默片刻,说道:“我等愿意。”

“哦?”

狄青注意到他并不是说我愿意,而是我等愿意。

这就意味着他的身份能代表这里所有人。

便好奇询问道:“你叫什么?”

那人说道:“小人曹贤惠。”

“曹贤顺是你什么人?”

“是我兄长。”

“你兄长他人呢?”

狄青问道。

“之前野利部落攻打兴庆府,我兄长为流失所杀,部众也被打散了,一些人跟着嵬名元昊北逃,现在也不知所踪。”

曹贤惠说道。

“节哀。”

狄青沉声道:“从现在开始你先率领归义军,我会上奏朝廷,朝廷自会安置伱们。”

“谢大帅!”

曹贤惠拱手说道。

“来人。”

“相公!”

“带他们去休息一番,洗个澡,拿一套我宋军军服,再带他们去好好吃一顿。”

“是。”

“多谢大帅!”

归义军众人大喜,千恩万谢。

虽然对大宋没有什么归属感,但此时却已满是庆幸。

他们投降李元昊之后,人少又没什么地位,受尽了党项人的排挤和鄙夷。

如今重拾汉人身份,却在汉人面前得到了礼遇,至少也比在党项人当中要强得太多。

归义军众人随后就被安排洗漱、吃饭、休息。

而就在宋军入驻灵州的时候,委宁令哥那边也焦急万分,不断派人送信给宋军,希望能与宋军和谈。

跟野利部落不一样。

野利部落与嵬名部落结死仇,显然不可能再奉嵬名部落为主。

李令宁哥倒是想借助野利部落的力量重登西夏王的宝座。

奈何他做不了主,即便宋军没有过来,最后野利部落胜利了,他大概率也只能成为野利部落的傀儡。

而嵬名部落从李继迁时代就已经成为西北主宰,李元昊虽然死了,但委宁令哥作为李元昊的堂弟,同样也是李继迁的孙子,为李德明亲弟弟李德昭的儿子。

所以委宁令哥同样有继承权。

历史上李元昊死的时候,他的两个亲弟弟李成遇、李成嵬都已经早逝。

几个儿子要么被他杀了,要么练气功走火入魔死了,要么夭折了,就只剩下年仅一岁的幼子李谅祚。

为避免主少国疑,李元昊下遗诏让委宁令哥继承西夏皇位,只是被没藏讹庞给阻止,可见委宁令哥基本上就已经是除李谅祚之外的唯一继承人。

现在李元昊没了,委宁令哥当然不希望大宋过来摘桃子,把西夏吞并,因此坚决不可能投降。

但打又打不过。

他就只能尝试和宋军接洽,希望宋军能答应他们的议和,即便条件非常苛刻,哪怕是把边境大量城池拱手相让,也总比西夏灭亡强。

可惜的是他显然低估了宋军要覆灭西夏,收复整個西北地区的决心。

甚至不止是西北地区,包括辽国一部分领土,如阴山沿线的东西河套,也就是后世巴彦淖尔、包头等地,都要拿回来。

因此狄青只给了他两个选择——投降,或者灭亡。

见宋军态度强硬,委宁令哥之后表示又可以接受投降和归附,但希望能够保留他们的权力,担任大宋兴州节度使。

这无疑是想学李继迁。

表面归附,实际上是暗中发展实力,等兵强马壮或者大宋衰落的时候,再举兵割据一方。

但可惜的是狄青给他回复,说他无法给委宁令哥承诺,需要等朝廷的旨意。

委宁令哥则表示那就等大宋朝廷的旨意下达再看要不要归附。

显然他是想跟野利兀惟一样的想法。

也就是看看朝廷给的好处是不是足够,再做出选择。而不是先投降,再让朝廷安排。

这是主动权在谁手里的问题。

然而狄青看了委宁令哥的信之后,冷笑了一声,随即只回复了一个内容——三天之内投降,至于之后朝廷怎么安排是朝廷的事情,他只管打仗。

狄青可不会管朝廷会不会给他们最好的待遇,他只知道,朝廷要的是整个大西北,他们投降与否,都无关紧要。

如果三天之内委宁令哥没有回复的话,那么他就会亲自带着大军过去。

委宁令哥显然就没有野利兀惟那样的魄力。

见到宋军态度,那边仿佛陷入了沉默,三天期限迅速过去,最终也没有给出是否愿意归顺的答案。

十月十九日,这是宋军抵达灵州之后的第七天,其中前四天宋军略微休整,加上与委宁令哥通信,后三天则是给了委宁令哥考虑的时间。

但可惜的是委宁令哥显然做出了错误的抉择。

十九日清晨时分,宋军大队人马开始集结,灵州城外,乌压压的宋军骑兵组成了汹涌的潮,他们不穿甲胄,背着长枪。

有的用骆驼、马匹载重着车辆,车辆上面有些是粮草,有些是厚重的钢炮管。虽然不是那种两千斤的大火炮,却也是一二百斤的小钢炮,声势震天。

狄青骑在马背上,他只穿着宋军火红色的军服,里面套了一层棉衣,头上一顶笠子,身后披风招展,像个普通的宋军中年士卒。

若非身边有士兵举起“狄”字旗帜以及大宋国旗、宋军军旗等多个旗帜,恐怕谁都不知道他是宋军最高统帅。

“报,大帅,我军已集结完毕!”

“报,我军也集结完毕。”

“报,我军.”

高继宣、葛怀敏、赵振、任福等数路最高将领纷纷过来,向狄青汇报。

宋军表面上是四路大军,实际上是两路。

西路沿着祁连山进发,直取武威张掖,东路兵分三路,袭取西夏边境诸多州城,最后在灵州完成会师。

此时狄青麾下除了西路吕景初率领的两万人以及后方负责押运粮草,镇守边境城池的一万人以外,剩余的五万大军,也在最近几日集结。

狄青在城北东侧小山头上,一眼扫过去,下方密密麻麻的宋军队伍排列出十个大方阵,上百个小方阵,无穷无尽,好似看不到尽头。

“出发!”

他大手一挥,身边的传令兵立即吹响了号角。

“呜呜呜呜呜呜!~”

苍凉的号角声音响彻天际。

接着宋军按照昨日就做好的部署,由任福为先锋,向着北方疾驰而去。

而高继宣的部队也紧随其后,却并不是向北,而是往西北方向。

然后是葛怀敏、赵振,同样也是与他们的方向略有偏移。

宋军显然并不是想集中力量攻克目前双方之间最近的城池静州,而是想把西夏一网打尽。

将目前委宁令哥控制的兴庆府附近的静州、兴州、怀州、定州几座城池全部攻下。

等到晌午的时候,宋军就已经渡过黄河。

任福的军队兵临静州城下。

这里是后世宁夏永宁县,距离灵州所在的灵武市不过二十公里,隔河相望。

当狄青率领的一万五千人的主力抵达的时候,任福的八千人已经在城外列阵,正在组装起火炮。

“大帅,我们直接绕过静州,不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攻克吗?”

曹贤惠最近几天一直跟在狄青身边。

因为狄青需要从他那里了解西域的情况,所以每时每刻都要在边上以方便狄青询问。

听到曹贤惠的话,狄青笑了笑没有说话。

宋军主力绕过静州,就已经抵达了二十公里外的兴庆府兴州城。

作为西夏首都,同时也是后世宁夏省会银川市,兴庆府城池浩大,城高墙厚,而且上面还有火炮防备。

然而此时西夏人的原始火炮已经与宋军的火炮出现了极大的代差,双方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宋军下午抵达城外,于西夏人的火炮射程之外开始原地结阵,组装起大炮来。

仅仅过去了不到一刻钟,数百门钢炮就已经在兴庆府南城门外列好。

“你不是问为什么要绕过静州吗?”

狄青忽然对曹贤惠说道。

曹贤惠道:“绕过敌人的城池,虽可以突袭,但万一不能克敌,很容易让首尾不能兼顾,乃兵家大忌。”

“兵书读得不错。”

狄青笑了笑,然后说道:“但有的时候,力量强大到一定程度,兵书其实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你看好。”

说着他的目光看向兴庆府的方向,轻声说道:“我现在就告诉你,为什么要绕过敌人的城池直接攻打他们的中枢。”

“因为.”

“这些地方,从来都不是什么阻碍,我大宋,将一次全部碾碎!”

狄青的目光已闪烁过狠厉。

右手下挥。

“轰隆隆!”

片刻之后,大炮中喷出了火焰。

无数颗炮弹在空中划过一道绚烂的弧度,落入了兴庆府中。

顷刻间城中守军死伤惨重,就连城门都被轰塌。

之后炮火覆盖,火力充足。

在完成了不知道多少发炮弹的洗礼之后,整个南城门已经是一片狼藉,硝烟弥漫。

曹贤惠愣愣地看着远方,他这是第一次知道,大宋竟已是如此强大。

“杀!”

狄青喝道。

“杀啊!”

宋军举着手中的长枪,向着兴庆府发出了猛攻。

炮火洗礼过后,城墙上已经没有任何阻碍,大量宋军顺势冲入城里,枪声四起。

这一日,宋军连克静州、兴州、怀州、定州四州,嵬名部落最后控制的城池全部被攻克,守军死的死,逃得逃,连委宁令哥都死于乱军当中。

残存的嵬名部落士兵带着老弱妇孺一路向北迁徙,逃往辽国境内。自此这支历史上西夏的王族部落,便就此消失在尘埃里。

而大宋兵马,从出兵到收复整个西北,仅仅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西夏偌大帝国,也就此烟消云散。

(本章完)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人在大宋,无法无天》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人在大宋,无法无天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人在大宋,无法无天》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